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绿色高校的目标设计与对策研究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7日 10:20   阅读数:

    绿色科技、绿色教育、绿色创新体系,三者构成了中国当代产业知识化与生态化的对策体系,其中绿色教育是基础。《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整个教育过程”。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种功能,建设绿色高校对于实施绿色科技战略,强化绿色教育模式,完善国家绿色创新体系具有基础性、推动性和示范性作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本文就建设绿色高校的目标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实现绿色高校目标,探索解决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绿色高校建设的目标设计

    按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绿色高校建设必须从学校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继续教育、校园和社区建设等多方面展开,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

    二、绿色高校建设若干问题的对策研究

    1.学校的发展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

    学校的发展规划不但要满足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还要与国家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建设。目前,各地纷纷建设大学城,对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本来就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又盲目攀比,非要在大学城占有一席之地,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有限的教育经费使用的不合理。对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经过挖潜改造确有困难的前提下,才考虑向外扩展。在向外扩展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建设,适当留有发展余地,切忌讲排场,搞形象工程。

    (2)专业设置。我国加入WTO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区域结构、水平结构、专业结构以及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均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结构调整对现有高等教育结构提出严峻的挑战,而我们目前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应对这种挑战的能力显得薄弱。一方面学校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受师资、经费投入等条件限制,创办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力不从心,其结果,主要是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人数,甚至明显供过于求的长线专业也盲目扩招。从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来看,当前高等学校扩招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已初步暴露出来。高等学校必须重视研究社会的人才需求动态,尽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引进人才、选拔有一定基础的教师进修、聘请校外专家咨询指导,并集中一定财力,多形式、多渠道创办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减少供过于求长线专业的招生规模,避免大规模的专门人才结构性失业问题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3)机构改革。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内部教学科研单位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机构如何改革?这一系列问题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类似于国内高等学校合并,学校内部教学机构改革,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关院系合并成立学院。从实际成效来看,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院系合并的确取得明显成效,有的则弊大于利。尤其是新办专业,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与基础好的专业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而学校在制定政策时,往往急功近利,对暂时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科专业“扶强扶优”,结果导致相对劣势新办专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这些新办专业往往是有较大社会需求的专业。因此,我们在院系合并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势利导,权衡利弊,切不可顾此失彼。

    2.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个群”和“群间”和谐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要重视“个群和谐”和“群间和谐”两个方面。在个群和谐方面,要注重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培养有机结合,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合作和谐。学术带头人和学科中杰出成员的传承和扩张实质上是一种人文遗传,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接班人对所在群体的忠实,不但对群体有益,而且对全人类都有益。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接班人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否则,群体就不能上台阶。群间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人才流动方面。目前,各学校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人才流动是必要的,但是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往往出现某单位因流失关键人才,导致流失人才单位学科瘫痪,这种以牺牲此群体的光大去实现彼群体的发展,对整个国家来说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群体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使彼此共同发展。特别是需引进人才的单位,更要注意从内部选拔和培养人才,一步步地使学科上水平、上规模,切不可以引进人才为幌子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3.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不断促进创新活动的普及化,推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途径。教育质量对国家创新活动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教育质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它不但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还会给国家未来发展带来后遗症。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来。在实践中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在教学计划中,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第二,在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化,轻综合。第三,课程内容陈旧,尤其是工科,陈旧的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毕业生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不足。第四,课程设置方面理论与实际脱节的课程太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太少。以工科为例,由于扩招,实验仪器严重不足,加之损坏的仪器得不到及时维修,实验项目数、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等均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冲击最大的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得不到有效保证。第五,绿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现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有一些绿色教育内容,但是他们不以培养人的绿色素质、强化人的绿色行为为目标因而难以形成受教育者自觉的追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的素质和行为。第六,重科学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学校人文教育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集体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发扬不够;感情脆弱,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差,部分同学存在心理问题;科学上、学术上独立思考能力不足;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强化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精神。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不断从事科研活动,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及时开设有关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减少每门课学时,增加课程门类。在教师奖金、津贴分配上,要改变以课时来分配奖金、津贴的方法,要向新开课程、高水平的课程倾斜。总之,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才能适时提供合适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否则,学生个性的发展将会是无源之水。

    (2)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条件建设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当前,尤其是在综合性高校的工科实验教学人员学历、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亟待提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把强制和引导相结合。强制就是要求选用实验教师要严格考核,引导就是鼓励实验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尤其要参加科研项目,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条件建设要思路开阔,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在资金筹措上,不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要善于从相关企业、教师科研课题获得资助,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教师科研样机开展实验教学。在管理上要改革,改变集中统一时间实验为开放性实验,在正常工作日内,学生可随时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项目。实习基地建设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就实习单位存在有关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帮助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绿色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把绿色教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但要开设有关绿色教育的选修课,而且可在各学科专业教学活动中体现,例如,针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液等问题,进行化学实验绿色化研究,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在自动控制课程中介绍自动控制在环保产业中应用的知识。在设计课程、毕业设计中向学生灌输绿色设计理念等。

    (4)人文教育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而且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可以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探索科技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4.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同国家绿色科技发展战略相一致

    围绕国家绿色创新体系以及实施绿色科技战略,高校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必须施以绿色导向,加大与科研机构及生产企业融合的力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聚焦点,不断孕育高新技术产业,为实现国家环保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一定影响的技术支持。

    5.营造绿色校园和社区氛围

    学校绿色教育氛围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要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一种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为时尚的氛围。具体地说,具有人情化的居住环境,鸟语花香,洁净安全,生机盎然;人道化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满足人生理和心理需要,促进心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人性化的社会服务设施。

    本文作者为:安徽大学 马修水 沈徽青 王春知